《明日閱讀:明日主題學習的基礎》

發佈日期:2016-12-01 14:12:11
文章評價:  ( 評分人數: 1 )

《明日閱讀:明日主題學習的基礎》

陳德懷/明日閱讀研究團隊著

   

 

有一年夏天,定居美國的妹妹,讓她唸高中的兒子到我家裡住了一個多月。她告訴我的外甥說,你舅舅小時候很頑皮,不念書,成績很差。外甥一臉狐疑:不念書的舅舅,為什麼現在當了教授?是的,我在小學課堂從不聽講、發白日夢,整天只想著去外面玩,盼望將來有一天可以不用上學,就能自由自在不停地玩,成績差到曾經被學校要求退學。能念大學、研究所,是奇蹟。求學過程顛簸,也很迷惘。現在回想起來,其中最清晰的一個印象,大約是在小學四年級的時候,有次偶然去圖書館,看了一些圖畫故事書,很受吸引,之後慢慢地就閱讀文字為主的故事書,時常借書回家看。此外,大概是六年級時,老師把全班的作文,拿去參加校外的比賽,我寫的那一篇,竟然也得了獎,獎金二十元。我猜測後來念中學,學業還跟得上,應該跟小學看了很多故事書有關。開始進行「明日閱讀」研究的第一年,我特別打聽有哪些朋友的小孩是小書蟲,發覺他們在學校的成績表現都非常好。我與他們的差別,可能在我不愛聽課,也不管課業。無論如何,大量閱讀在中小學階段,不只是基礎,而且主導著學生的學習。

就我和一些老師和校長的觀察,如果學校一開始就全校推動明日閱讀,一年級的學生到二年級的時候,大約有五分之一開始看比較厚的文字書。也許我們可以假設:有位小學生從一年級開始,就培養閱讀興趣,天天閱讀,成為書迷,到三年級的時候,看完所有哈利波特系列和金庸的小說,還有《西遊記》、《水滸傳》、《三國演義》等,並且可以清楚口述其中的內容,他的語文水準已經超越一般水平了。如果繼續大量閱讀,到國中一年級的時候,除了小說之外,已經看了大量高中程度的課外書籍,包括有深度的科普與人文社會的書籍。

一所重視知識與人文的學校,必定是閱讀氣氛濃厚的學校。如果有所選擇,你希望孩子走傳統讀教科書的路,還是博覽群書、對世界充滿好奇與飢渴知識的路?

 

興趣、身教、習慣

「明日閱讀」的重點是興趣、身教、習慣。

亞洲不少國家,推動大量閱讀已有十多年,台灣社會也重視閱讀,但比起西方國家,還是缺乏普遍性,少了一種閱讀社會的氛圍。如果你在機場的候機室,通常會看見不少西方人士在看書,而華人大多在滑手機;在歐美國家,如果天氣好,人們或坐或臥在草地上看書。為什麼我們沒有養成閱讀書籍的習慣,讓閱讀成為生活的一部分?國際評比的結果顯示:我們越推動閱讀,學生越討厭閱讀。我們如何保護和培養孩子的閱讀興趣?

想想看,如果老師是真正的閱讀者,一定看自己選擇、有興趣的書,不看別人指定看的書;如果老師發揮同理心,就不會指定學生看某些書,也不會要學生看完書寫心得報告、尋找好詞好句,因為老師看完書之後,自己也不會做這種討厭的事,破壞閱讀興趣。所以,培養孩子的閱讀興趣,很簡單,只要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書籍閱讀,不要太多介入和干擾,持之以恆,閱讀就會慢慢成為其個人興趣。

事實上,興趣與學習有密切關係。過去三十年的研究顯示,興趣能夠提升知識、好奇心、正向感受、自主性、自信心。有了興趣,學生的努力就不覺得辛苦費力,並且長期投入,不屈不撓。所以,如果由興趣驅動,學生的學習表現,一定會有跳躍式的提升。

有些老師跟我說:陳老師,台灣推動閱讀很久,但有些學生從來沒有看過老師拿起一本書來閱讀。原來推動閱讀是叫別人閱讀,自己不閱讀。當我們推動明日閱讀越久,就越覺得「身教」是關鍵。身教的確是神奇力量:老師叫學生做什麼,學生不見得會去做;但是,老師做什麼,學生就會跟著做什麼,而且默默地、貼貼服服地跟著做。想想看,人類遠古的祖先,靠著使用簡單工具生活,透過模仿而學習。所謂一代傳一代,其實就是模仿──一種最原始而有效的學習方式。除了老師身教之外,在學校推動明日閱讀,校長的角色更為重要。校長不能叫老師以身作則陪學生閱讀,自己不閱讀。況且校長是塑造學校閱讀文化的推手,校長一定要身教閱讀:身教帶動才有說服力。「身教重於言教」,不只對老師的教學有奇效,對校長帶動老師也有奇效。明日閱讀需要老師、校長,以身作則,與學生一起閱讀。

接下來談習慣這個觀念。大量閱讀,其實是因為學生養成閱讀習慣,每天閱讀,才能日積月累,讀了大量的書籍。在學校裡,透過老師的身教閱讀與每天的例行閱讀活動,閱讀習慣就會慢慢養成。我們希望這種習慣可以持續,最後成為終身閱讀習慣。終身閱讀習慣是終身學習的基礎。

很多人沒有注意到習慣在教育中的重要性。好習慣,會成就卓越──猶如運動員,每天練習,每天進步,最後成為傑出的運動員。明日閱讀的推動,許多老師和校長都見證了孩子的改變:養成閱讀習慣,成為好學的悅讀者。同樣,如果每天寫作,養成寫作習慣,孩子就會成為出色的知識創造者;如果每天與同學合作解決問題,養成與他人合作和溝通的習慣,孩子就會成為一位富同理心、愛好和平與受人敬重的合作者;如果每天運動,養成運動習慣,孩子就會成為運動愛好者(不需等到五十歲之後才注重運動)。

然而,吸毒、賭博或酗酒,也是習慣,壞習慣可以操縱我們。品格是行為的表現,是由習慣所形成;如果從小養成壞習慣,那是不幸。說教不一定有效,禮貌、同理心,都是經過長期內化之後才會形成。所以從小閱讀優良故事書,經過長期潛移默化,可以幫助孩子建立正確的價值觀,發展良好品格。現在的社會,讓孩子大量閱讀優良故事書特別重要,因為資訊越來越開放,一方面多元,另一方面也容易讓價值觀混亂或是非不分。

 

明日主題學習

讀者可能會問:大量閱讀在中小學課程占什麼位置?或者更準確地問:大量閱讀在「未來」中小學課程,會占什麼位置?未來中小學課程的發展,我們預見將朝向主題式學習發展,而大量閱讀,則是它的基礎。

簡單說,「明日主題學習」的架構可以分為三部分:博覽群書──MSSR、薦書與聊書;主題深度學習──學科與跨學科的主題閱讀、主題寫(創)作;以及主題研究(參見下圖)。基本上,我們把閱讀與寫作、吸收知識與創造知識,不單視為語文科的一部分,也是學習其他學科或跨學科知識最重要的工具。

明日主題學習架構,最底層(第一層)是「身教式持續安靜閱讀」(Modeled Sustained Silent Reading, MSSR)。讓學生每天有安靜的時間,選擇自己喜愛的書籍閱讀,在學校由老師和同學陪伴,家裡由父母陪伴。

第二層是「薦書與聊書」。薦書即學生推薦自己喜歡的書給同學;聊書則是同學兩兩聊書、小組聊書,或全班聊書(學生在全班面前當說書人)。在學校和家庭進行MSSR,加上薦書與聊書,將逐漸建構終身閱讀社會。

第三層的「主題閱讀」是以一組文章──與某個主題相關的文章──作為深入閱讀的材料。主題可以是學科(例如昆蟲)或跨學科(例如核能安全)的主題。老師先引起學生對主題的好奇,請學生閱讀一組文章,隨後記錄自己的想法、經驗與感想,並提出問題。接下來進行小組討論,思辨各自不同的見解,並鼓勵學生提出未來有興趣進一步探究的主題。

主題閱讀之後,如果學生對該主題特別感興趣,可以結合自己已有的背景知識與從主題閱讀所吸收的知識,寫成文章,這就是第四層的「主題寫(創)作」(本書談的主題寫作,也有主題創作的概念,後文不再註明)。

而第五層(最上層)的「主題研究」,是研究一定複雜度的主題,不管以個人或小組進行,主題研究是接近全然創造知識的過程。

明日閱讀,即明日主題學習架構的第一層到第三層。如果MSSR是量讀(大量閱讀),那麼主題閱讀就是精讀(深入閱讀)。量讀幫助建立豐富背景知識,讓學生更能夠掌握精讀,且覺得更為有趣。明日主題學習的底層以吸收知識為主,越往上層移動,就越以創造知識為主。學習,不單只吸收知識,也創造知識。由此架構,我們可以更清楚看見未來中小學課程發展的可能演變路徑。

有了明日主題學習的架構,也許可以回過頭問:能否把學生的學習轉化為學生的興趣?觀察MSSR的推行,我們知道可以把閱讀轉化為學生的一種興趣:學生為興趣而閱讀,不是為學習而閱讀,也不是為閱讀而閱讀,而是為了書中的故事而閱讀,或者是因好奇書中所描述的科學現象而閱讀。同樣,我們是否可以將主題閱讀、主題寫作、主題研究的學習,不管內容是自然科技、人文社會,或跨學科,轉化成學生的興趣?這促使我與一批國際學者發展「興趣驅動創造者理論」,簡稱「趣創者理論」。我們討論如何基於三個概念──興趣、創造、習慣──設計未來學習流程和學習環境。

 

夢想課表

我對學校的課表有一個夢想:上午自我學習、下午合作學習。

早上學生到校後,先進行30分鐘的MSSR,接著所有學生離開教室做30分鐘個人運動,如慢跑或有氧體操,並藉由戶外望遠,讓眼睛得到休息,然後再回到教室進行個人30分鐘的主題寫作。結束後稍作休息,到戶外自由活動,回到教室後再讓學生進行自己喜歡的學習活動,例如閱讀書籍、薦書與聊書、主題閱讀、主題寫作、畫畫、寫程式、設計小物品、甚至沉醉在自己的思緒裡,深度思考與自省等。每天上午,或者至少有一段足夠長的時間,在一個靜謐的環境,進行自我學習、設計、思考,養成習慣:閱讀習慣、寫作習慣、設計習慣、自我管理學習習慣,以及自我運動習慣等。

寫作是透過創造知識進行深度學習的活動。過程中,學生全神貫注、思慮清晰、心境恬靜,就算冒出懸而未決的問題,也是智力挑戰的意外驚喜。而且可以反思作品,尋找改善之處,不斷修改,直至完善。寫作結束後,會帶來充實的知性滿足與成就感。如果每天有30分鐘的MSSR,我們也應該可以有30分鐘的MSSW(Modeled Sustained Silent Writing)。雖然,要求老師作為寫作的典範,可能不太容易。老師如果每天寫一點東西,累積一周,然後找時間與同學分享自己的寫作,是最理想的。若否,專心做一些文書工作,也是可以的。寫作對學習十分重要,每天有MSSR,加上有一段安靜時間寫作,就可以大量閱讀、大量寫作,經過時間的累積,學習會出現驚人的成長。

下午的時候,可以把重點放在安排各種團體活動,或小組合作學習,例如口頭聊書、同儕回應同學的文章、腦力激盪某些主題研究所出現的問題解決方案等,當然也包括老師講授一些大家需要特別注意的知識。到放學前15分鐘,所有學生又拿起書來閱讀(回到家後就很容易繼續看)。

學生訂定自己的「個人課表」,進行明日主題學習,老師的角色是一位典範學習者,也是一位培育者,培育每一位學生成為自我追求學習者、終身興趣驅動創造者。而評量學生,應更重視學生的興趣與努力,學生不是和別人比,是跟自己比:我現在有沒有比過去進步,進步多少?

讀者也許會想了解「翻轉教學」與夢想課表之間有什麼樣的關聯。過去,我們都會說:課前預習、課中學習、課後練習。但是,課前預習其實做得不多。翻轉教學是把課中的學習提前到課前,主要是自主學習,課中則透過老師的引導,讓學生面對面討論、反思與釐清課前學習的內容和觀念。多年來我在大學都採用這種方式教學。另一方面,翻轉教學強調個人學習與小組討論,減少老師講、學生聽的講授時間;而夢想課表建議早上進行個人學習,下午則在老師引導下進行小組學習。

大部分亞洲國家的教育,跟台灣類似:考試導向的教育。本書一方面記錄明日閱讀的研發與推動過程,另一方面以明日閱讀為基礎,建構適合台灣與亞洲國家的一種「優質教育」(quality education) 模式──兼顧學習表現和二十一世紀核心能力的培養。

《明日閱讀:明日主題學習的基礎》勘誤表:請點我

附件檔案

~欲檢視更多Cafe'文章,歡迎註冊成為明日學校會員~